×

绿色金融债 “井喷式” 发行,银行业将迎来哪些深刻变革?

来源:人民币杂志   2025年04月22日 09时24分

2020-人民币-10.jpg


人民币杂志 |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全球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坚定践行 “双碳” 目标的大背景下,绿色金融成为经济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2025 年以来,绿色金融债券市场呈现出 “井喷式” 发行态势。截至 4 月 18 日,依据发行起始日统计,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已飙升至 1660 亿元,而 2024 年全年发行规模为 2225 亿元。如此迅猛的发行节奏,无疑将给银行业带来诸多深刻变革。

绿色金融债发行现状剖析

今年绿色金融债发行呈现出极为显著的提速特征。从发行主体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政策性银行成为绝对主力。2 月 26 日,农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 600 亿元绿色金融债,其中 3 年期发行规模 500 亿元,利率 1.85%;5 年期发行规模 100 亿元,利率 1.88%,此次发行规模创国内绿色金融债单期发行最大纪录。4 月 8 日,交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簿记发行 2025 年绿色金融债,规模 300 亿元,其中 3 年期 250 亿元,票面利率 1.70%;5 年期 50 亿元,票面利率 1.76%。4 月 14 日,兴业银行宣布,该行 2025 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在全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实际发行规模 300 亿元,期限 3 年,票面利率 1.70%,市场投资人积极踊跃,全场获得 2.38 倍的超额认购。此外,进出口银行、农发行、天津银行、渤海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光大金租、徽银金租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入发行行列。

从发行利率和认购情况来看,市场对绿色金融债展现出较高的热情和认可度。多期债券数据显示,3 年期品种利率普遍低于 2%。在兴业银行首期发行案例中,票面利率低至 1.70%,超额认购倍数达 2.38 倍。交通银行采用 “基本发行规模 + 超额增发” 机制,最终发行规模 300 亿元,远超基本发行规模,全场订单超 600 亿元。这表明投资者对绿色资产的偏好日益增强,同时发行人通过合理的定价策略,有效平衡了资金需求。

银行业资产配置结构调整

绿色金融债的大量发行,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促使银行业资产配置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银行在获取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后,会将其更多地投向绿色产业项目,进而推动绿色信贷规模显著扩张。以农业银行为例,其发行的 600 亿元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绿色产业项目信贷投放,这无疑将大幅增加农业银行在绿色信贷领域的资产配置比例。

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四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 36.6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7%,增速比各项贷款高 14.5 个百分点。绿色金融债的发行加速,预计将进一步提升这一增速。在资产配置结构调整过程中,银行对清洁能源、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比如,对于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的贷款投放会增多,助力我国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加速转型;在生态环保领域,加大对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项目的资金支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方面,为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项目提供充足资金,推动基础设施领域的绿色发展。这种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不仅有助于银行顺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还能在新兴绿色产业中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自身资产质量和收益水平。

风险管理模式的变革

随着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也将迎来全方位变革。一方面,绿色金融项目具有独特的风险特征,银行需要构建全新的风险评估体系。传统风险评估体系主要关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常规风险因素,而对于绿色项目的环境风险、政策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特殊风险因素考虑不足。例如,一个风电项目,除了面临常规的还款信用风险外,还可能因气候变化导致风力资源不稳定,影响发电收益,从而产生环境风险;政策对新能源补贴政策的调整,也会对项目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带来政策风险;风电技术的快速迭代,若项目采用的技术落后,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银行需要引入环境评估专业机构,与自身风险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对绿色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风险评估。

另一方面,在风险监测和预警方面,银行也需要创新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绿色项目的环境指标、政策动态以及市场变化等信息,及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实时监测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若企业碳排放超标,可能面临环保处罚,影响其还款能力,银行可提前采取措施。此外,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关风险的传染性和复杂性增加,银行还需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应对系统性风险。

推动产品与服务创新

绿色金融债的发行还将有力推动银行业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除了传统的绿色信贷产品,银行会积极探索更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例如,在绿色债券领域,除了发行绿色金融债,还会加大对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的承销和投资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创新绿色金融衍生品,如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将绿色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盘活银行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服务创新方面,银行将更加注重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绿色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不仅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还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绿色发展咨询、项目规划等服务。比如,银行可以帮助企业制定节能减排方案,评估绿色项目的可行性,协助企业申请相关政策补贴等。以兴业银行为例,其在绿色金融领域不断创新,落地全国首笔附带绿色保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贷款,通过整合保险资源,为绿色项目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同时也为自身业务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提升银行 ESG 表现与品牌形象

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债发行以及相关绿色金融业务,对提升银行的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表现和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环境方面,银行通过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减少碳排放,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直接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在社会方面,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绿色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公司治理方面,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要求银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管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

从品牌形象角度来看,在当前社会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银行积极投身绿色金融,能够向社会公众传递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形象,增强客户、投资者以及社会各界对银行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例如,2024 年,兴业银行明晟(MSCI)ESG 评级由 AA 级提升至 AAA 级,这与兴业银行长期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深耕和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债发行等举措密切相关。高 ESG 评级不仅提升了兴业银行的品牌价值,还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更多优势,吸引了更多注重 ESG 的投资者和客户。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绿色金融债发行给银行业带来诸多机遇,但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一是绿色金融标准在国内尚未完全统一,不同监管部门、不同金融产品之间的绿色认定标准存在差异。这导致银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面临项目筛选、资金投向界定等方面的困惑,增加了业务成本和风险。二是绿色项目的信息披露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在环境信息、项目进展等方面披露不及时、不全面,银行难以准确评估项目风险和收益。三是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短缺也是制约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金融涉及金融、环境、技术等多领域知识,需要复合型人才进行业务操作和管理。

针对这些挑战,银行业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在标准统一方面,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银行自身也应加强对不同标准的研究和整合,建立内部统一的绿色项目筛选和评估标准。对于信息披露问题,银行应加强与企业沟通,要求企业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对项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提高信息透明度。在人才培养方面,银行应加大对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内部培训力度,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绿色金融相关培训课程,提升员工专业素养。

绿色金融债的 “井喷式” 发行是我国银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发展的重要契机,将促使银行业在资产配置、风险管理、产品服务创新、ESG 表现等多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行业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应对策略,银行业有望在绿色金融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绿色金融债 “井喷式” 发行,银行业将迎来哪些深刻变革?

来源:人民币杂志   2025年04月22日 09时24分

2020-人民币-10.jpg


人民币杂志 |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全球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坚定践行 “双碳” 目标的大背景下,绿色金融成为经济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2025 年以来,绿色金融债券市场呈现出 “井喷式” 发行态势。截至 4 月 18 日,依据发行起始日统计,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已飙升至 1660 亿元,而 2024 年全年发行规模为 2225 亿元。如此迅猛的发行节奏,无疑将给银行业带来诸多深刻变革。

绿色金融债发行现状剖析

今年绿色金融债发行呈现出极为显著的提速特征。从发行主体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政策性银行成为绝对主力。2 月 26 日,农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 600 亿元绿色金融债,其中 3 年期发行规模 500 亿元,利率 1.85%;5 年期发行规模 100 亿元,利率 1.88%,此次发行规模创国内绿色金融债单期发行最大纪录。4 月 8 日,交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簿记发行 2025 年绿色金融债,规模 300 亿元,其中 3 年期 250 亿元,票面利率 1.70%;5 年期 50 亿元,票面利率 1.76%。4 月 14 日,兴业银行宣布,该行 2025 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在全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实际发行规模 300 亿元,期限 3 年,票面利率 1.70%,市场投资人积极踊跃,全场获得 2.38 倍的超额认购。此外,进出口银行、农发行、天津银行、渤海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光大金租、徽银金租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入发行行列。

从发行利率和认购情况来看,市场对绿色金融债展现出较高的热情和认可度。多期债券数据显示,3 年期品种利率普遍低于 2%。在兴业银行首期发行案例中,票面利率低至 1.70%,超额认购倍数达 2.38 倍。交通银行采用 “基本发行规模 + 超额增发” 机制,最终发行规模 300 亿元,远超基本发行规模,全场订单超 600 亿元。这表明投资者对绿色资产的偏好日益增强,同时发行人通过合理的定价策略,有效平衡了资金需求。

银行业资产配置结构调整

绿色金融债的大量发行,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促使银行业资产配置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银行在获取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后,会将其更多地投向绿色产业项目,进而推动绿色信贷规模显著扩张。以农业银行为例,其发行的 600 亿元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绿色产业项目信贷投放,这无疑将大幅增加农业银行在绿色信贷领域的资产配置比例。

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四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 36.6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7%,增速比各项贷款高 14.5 个百分点。绿色金融债的发行加速,预计将进一步提升这一增速。在资产配置结构调整过程中,银行对清洁能源、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比如,对于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的贷款投放会增多,助力我国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加速转型;在生态环保领域,加大对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项目的资金支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方面,为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项目提供充足资金,推动基础设施领域的绿色发展。这种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不仅有助于银行顺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还能在新兴绿色产业中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自身资产质量和收益水平。

风险管理模式的变革

随着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也将迎来全方位变革。一方面,绿色金融项目具有独特的风险特征,银行需要构建全新的风险评估体系。传统风险评估体系主要关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常规风险因素,而对于绿色项目的环境风险、政策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特殊风险因素考虑不足。例如,一个风电项目,除了面临常规的还款信用风险外,还可能因气候变化导致风力资源不稳定,影响发电收益,从而产生环境风险;政策对新能源补贴政策的调整,也会对项目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带来政策风险;风电技术的快速迭代,若项目采用的技术落后,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银行需要引入环境评估专业机构,与自身风险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对绿色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风险评估。

另一方面,在风险监测和预警方面,银行也需要创新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绿色项目的环境指标、政策动态以及市场变化等信息,及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实时监测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若企业碳排放超标,可能面临环保处罚,影响其还款能力,银行可提前采取措施。此外,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关风险的传染性和复杂性增加,银行还需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应对系统性风险。

推动产品与服务创新

绿色金融债的发行还将有力推动银行业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除了传统的绿色信贷产品,银行会积极探索更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例如,在绿色债券领域,除了发行绿色金融债,还会加大对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的承销和投资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创新绿色金融衍生品,如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将绿色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盘活银行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服务创新方面,银行将更加注重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绿色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不仅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还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绿色发展咨询、项目规划等服务。比如,银行可以帮助企业制定节能减排方案,评估绿色项目的可行性,协助企业申请相关政策补贴等。以兴业银行为例,其在绿色金融领域不断创新,落地全国首笔附带绿色保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贷款,通过整合保险资源,为绿色项目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同时也为自身业务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提升银行 ESG 表现与品牌形象

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债发行以及相关绿色金融业务,对提升银行的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表现和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环境方面,银行通过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减少碳排放,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直接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在社会方面,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绿色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公司治理方面,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要求银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管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

从品牌形象角度来看,在当前社会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银行积极投身绿色金融,能够向社会公众传递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形象,增强客户、投资者以及社会各界对银行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例如,2024 年,兴业银行明晟(MSCI)ESG 评级由 AA 级提升至 AAA 级,这与兴业银行长期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深耕和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债发行等举措密切相关。高 ESG 评级不仅提升了兴业银行的品牌价值,还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更多优势,吸引了更多注重 ESG 的投资者和客户。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绿色金融债发行给银行业带来诸多机遇,但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一是绿色金融标准在国内尚未完全统一,不同监管部门、不同金融产品之间的绿色认定标准存在差异。这导致银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面临项目筛选、资金投向界定等方面的困惑,增加了业务成本和风险。二是绿色项目的信息披露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在环境信息、项目进展等方面披露不及时、不全面,银行难以准确评估项目风险和收益。三是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短缺也是制约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金融涉及金融、环境、技术等多领域知识,需要复合型人才进行业务操作和管理。

针对这些挑战,银行业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在标准统一方面,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银行自身也应加强对不同标准的研究和整合,建立内部统一的绿色项目筛选和评估标准。对于信息披露问题,银行应加强与企业沟通,要求企业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对项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提高信息透明度。在人才培养方面,银行应加大对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内部培训力度,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绿色金融相关培训课程,提升员工专业素养。

绿色金融债的 “井喷式” 发行是我国银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发展的重要契机,将促使银行业在资产配置、风险管理、产品服务创新、ESG 表现等多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行业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应对策略,银行业有望在绿色金融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