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业观察:浙商银行、平安银行、宜宾银行人事变动成焦点

来源:金透财经   2025年04月11日 18时27分

浙商银行.jpg

金透财经 | 董建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银行业的动态版图中,人事变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备受各界瞩目。近期,浙商银行、平安银行与宜宾银行的一系列人事调整,成为金融领域热议的焦点话题。

浙商银行:新帅上任,迎接挑战

浙商银行行长一职历经波折后终于尘埃落定。2024 年 8 月,张荣森在获聘连任行长短短 9 天后便因个人原因匆匆辞职,此后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该行行长之位一直空缺,由董事长陆建强暂代行长职责。直至今年 4 月 2 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宣布陈海强出任党委副书记,并被提名为行长人选。这一任命标志着浙商银行正式步入 “陈海强时代”。

现年 51 岁的陈海强,在金融领域可谓经验丰富,履历光鲜。他先后在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任职,自 2015 年加入浙商银行,至今已深耕十年。在浙商银行任职期间,他从宁波分行行长起步,历任行长助理、首席风险官、副行长以及执行董事等重要职务,在多个关键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对浙商银行的业务模式、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走马上任后,陈海强迅速投身工作,在浙商银行 2024 年业绩发布会上,他直面银行面临的核心问题。净息差作为银行业务的关键指标,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在当前低利率、低息差、高风险的复杂市场环境下,浙商银行也难以独善其身。2024 年,浙商银行净息差承压明显,净利差降至 1.52%,较上一年下降 29 个基点,净息差为 1.71%,同比下降 30 个基点。陈海强明确提出,要推动经营模式从传统的资产驱动向负债驱动转变,为此浙商银行开展了负债结构优化专项行动,旨在扩大低成本存款规模,全面压降负债成本,从源头上缓解净息差压力。

资产结构的优化也是陈海强关注的重点方向。他提出推动浙商银行资产结构从 “高风险、高收益” 向 “低风险、均收益” 转变的战略构想。从 2024 年年末的数据来看,浙商银行总资产达到 3.33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5.78%,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 1.86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8.21%,总负债 3.12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5.7%,吸收存款余额 1.92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87%。资产规模的稳健增长背后,是资产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

在不良资产化解方面,浙商银行近年来成绩显著。过去三年,尤其是 2024 年,该行全力化解影子银行业务遗留的不良资产,金额近 2000 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决心与执行力。从数据上看,2022 年至 2024 年,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 1.47%、1.44%、1.38%,呈现连续下滑态势,资产质量逐步改善。截至 2024 年末,公司不良贷款 169.96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14.86 亿元,但不良贷款率仅为 1.36%,较上年末下降 0.01 个百分点;个人不良贷款 84.98 亿元,比上年末减少 5.88 亿元,不良贷款率 1.78%,比上年末下降 0.13 个百分点。不过,从行业分布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仍相对较高,成为后续风险管理的重点关注领域。

与此同时,浙商银行在薪酬管理方面动作频频。2024 年,该行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涉及 1424 人次,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高达 3033.78 万元。从人均薪酬来看,2024 年浙商银行人均薪酬为 38.35 万元,较上年减少 0.65 万元。管理层薪酬也出现明显下滑,2024 年董监高总薪酬合计 1450.97 万元,相比 2023 年减少近千万元,降幅达 39.72%。其中,董事长陆建强薪酬有所增加,为 114.36 万元,较上年增加 20.93 万元,而拟任行长陈海强在 2024 年薪酬为 131.90 万元,较 2023 年度大幅减少 242 万元。这种薪酬调整一方面体现了银行对经营业绩与风险管控的重视,将薪酬与绩效紧密挂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当前行业环境下,银行通过降本增效来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平安银行:分行人事换防,战略布局调整

平安银行在 2025 年 4 月也迎来了一系列中高层人事变动,此次调整涉及多个重点分行,显示出该行在战略布局上的深入思考与调整。

多方消息透露,平安银行总行副行长杨志群拟兼任北京分行行长。北京分行作为平安银行的第三大分行,截至 2024 年末,资产规模达 3489.65 亿元,网点数量 54 个,员工 1852 人,在平安银行的业务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杨志群作为平安银行的 “70 后” 老将,拥有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他曾在中国民生银行任职多年,从基层柜员逐步成长为广州分行副行长,2008 年加入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后,在多个重要岗位任职,包括广州分行筹备组组长、行长,深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以及总行行长助理、副行长、执行董事等,其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有望为北京分行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分行的市场竞争力与业务拓展能力。

与之相应的是,平安银行北京分行行长王恺将拟任广州分行行长。广州分行同样是平安银行的重要分支,截至 2024 年末,资产规模为 2876.59 亿元,网点数量 44 个,员工 1561 人。王恺作为 “70 后” 银行人,此前在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大行北京分行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2021 年加入平安银行后,先后担任北京分行副行长、杭州分行行长以及北京分行行长等职务,对不同区域的市场特点和业务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其履新广州分行行长,有望推动广州分行在业务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此外,平安银行广州分行行长李明拟任青岛分行行长。青岛分行截至 2024 年末,资产规模为 612.38 亿元,网点数量 17 个,员工 647 人。李明自 2015 年加入平安银行,在多个分行担任重要职务,如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分行行长、惠州分行行长、福州分行行长以及广州分行行长等,其丰富的分行管理经验,将为青岛分行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与机遇。

这一系列分行人事变动,与平安银行当前的组织架构改革紧密相关。近年来,平安银行总行积极推进精简架构、简政放权的改革举措,取消行业事业部制度,逐步构建以分行为主的经营模式,旨在提升分行的一线经营能力,强化总分行之间的协调联动。在这一改革背景下,对分行行长的选拔与任用显得尤为关键。通过选派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干部到重点分行任职,平安银行希望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经营效益。

宜宾银行:行长突然辞任,引发市场关注

4 月 8 日晚间,在港上市的宜宾银行发布公告,宣布执行董事、行长杨兴旺因个人身体原因辞去职务,这一消息来得颇为突然,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杨兴旺在宜宾银行(含前身)工作长达 30 余年,从基层出纳、会计、信贷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历经多个关键岗位的历练,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经验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他曾在当地农信系统和城信社系统辗转任职,2006 年宜宾市商业银行改制成立后,他出任大顺支行行长,此后又陆续担任内江兴隆村镇银行行长、宜宾银行内江分行行长、业务部总经理等职务。2012 年,杨兴旺进入宜宾银行党委班子,2014 年担任总行副行长,并于 2016 年入选董事会,任执行董事。2020 年,他开始代为履职行长,2021 年底正式获批出任宜宾银行行长。在他担任行长期间,宜宾银行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大高光时刻,也为宜宾银行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此次杨兴旺的突然辞任,且董事会在公告中未对其任职期间的贡献予以致谢,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从公告内容来看,除了辞去行长职务,杨兴旺还一并辞去了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战略与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委员及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委员等多个重要职务。截至目前,宜宾银行董事会尚未公告由谁代为履行行长职责,这也给该行未来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就在两个月前,2 月 10 日,杨兴旺还曾与宜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峰一同赶赴筠连县,现场统筹部署救灾金融服务工作,彼时其仍在正常履职,此次突然辞任,不免让人感到意外。

宜宾银行行长的突然变动,在银行业内并非个例。此前,4 月 2 日杭州银行也曾突然发布公告,行长虞利明因个人原因辞任公司副董事长、行长等职务。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银行管理层的稳定性对于银行的持续稳健发展至关重要。

银行业人事变动背后的深层逻辑

综合来看,浙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宜宾银行的人事变动,虽然各自背景和原因不尽相同,但都反映出银行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深刻变革与战略调整。

对于浙商银行而言,陈海强的上任是对其过往业务经验与管理能力的认可,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银行自身的发展需求,他所提出的经营模式转变和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浙商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薪酬体系的调整则体现了银行在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决心,通过将薪酬与绩效、风险挂钩,激励员工更加注重业务质量和风险防范,提升银行整体运营效率。

平安银行的分行人事换防,紧密围绕其组织架构改革展开,旨在强化分行在经营中的核心地位,通过选派合适的干部到重点分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推动业务的持续增长。

宜宾银行行长的突然辞任,虽然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晰,但这一事件提醒着银行业,管理层的稳定性对于银行的稳健运营至关重要,如何在面对突发变动时,迅速稳定局面,保障银行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是银行治理层面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些人事变动不仅对各家银行自身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为整个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未来,银行业将继续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寻求变革与突破,而人事布局的调整无疑将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银行业观察:浙商银行、平安银行、宜宾银行人事变动成焦点

来源:金透财经   2025年04月11日 18时27分

浙商银行.jpg

金透财经 | 董建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银行业的动态版图中,人事变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备受各界瞩目。近期,浙商银行、平安银行与宜宾银行的一系列人事调整,成为金融领域热议的焦点话题。

浙商银行:新帅上任,迎接挑战

浙商银行行长一职历经波折后终于尘埃落定。2024 年 8 月,张荣森在获聘连任行长短短 9 天后便因个人原因匆匆辞职,此后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该行行长之位一直空缺,由董事长陆建强暂代行长职责。直至今年 4 月 2 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宣布陈海强出任党委副书记,并被提名为行长人选。这一任命标志着浙商银行正式步入 “陈海强时代”。

现年 51 岁的陈海强,在金融领域可谓经验丰富,履历光鲜。他先后在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任职,自 2015 年加入浙商银行,至今已深耕十年。在浙商银行任职期间,他从宁波分行行长起步,历任行长助理、首席风险官、副行长以及执行董事等重要职务,在多个关键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对浙商银行的业务模式、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走马上任后,陈海强迅速投身工作,在浙商银行 2024 年业绩发布会上,他直面银行面临的核心问题。净息差作为银行业务的关键指标,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在当前低利率、低息差、高风险的复杂市场环境下,浙商银行也难以独善其身。2024 年,浙商银行净息差承压明显,净利差降至 1.52%,较上一年下降 29 个基点,净息差为 1.71%,同比下降 30 个基点。陈海强明确提出,要推动经营模式从传统的资产驱动向负债驱动转变,为此浙商银行开展了负债结构优化专项行动,旨在扩大低成本存款规模,全面压降负债成本,从源头上缓解净息差压力。

资产结构的优化也是陈海强关注的重点方向。他提出推动浙商银行资产结构从 “高风险、高收益” 向 “低风险、均收益” 转变的战略构想。从 2024 年年末的数据来看,浙商银行总资产达到 3.33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5.78%,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 1.86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8.21%,总负债 3.12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5.7%,吸收存款余额 1.92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87%。资产规模的稳健增长背后,是资产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

在不良资产化解方面,浙商银行近年来成绩显著。过去三年,尤其是 2024 年,该行全力化解影子银行业务遗留的不良资产,金额近 2000 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决心与执行力。从数据上看,2022 年至 2024 年,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 1.47%、1.44%、1.38%,呈现连续下滑态势,资产质量逐步改善。截至 2024 年末,公司不良贷款 169.96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14.86 亿元,但不良贷款率仅为 1.36%,较上年末下降 0.01 个百分点;个人不良贷款 84.98 亿元,比上年末减少 5.88 亿元,不良贷款率 1.78%,比上年末下降 0.13 个百分点。不过,从行业分布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仍相对较高,成为后续风险管理的重点关注领域。

与此同时,浙商银行在薪酬管理方面动作频频。2024 年,该行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涉及 1424 人次,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高达 3033.78 万元。从人均薪酬来看,2024 年浙商银行人均薪酬为 38.35 万元,较上年减少 0.65 万元。管理层薪酬也出现明显下滑,2024 年董监高总薪酬合计 1450.97 万元,相比 2023 年减少近千万元,降幅达 39.72%。其中,董事长陆建强薪酬有所增加,为 114.36 万元,较上年增加 20.93 万元,而拟任行长陈海强在 2024 年薪酬为 131.90 万元,较 2023 年度大幅减少 242 万元。这种薪酬调整一方面体现了银行对经营业绩与风险管控的重视,将薪酬与绩效紧密挂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当前行业环境下,银行通过降本增效来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平安银行:分行人事换防,战略布局调整

平安银行在 2025 年 4 月也迎来了一系列中高层人事变动,此次调整涉及多个重点分行,显示出该行在战略布局上的深入思考与调整。

多方消息透露,平安银行总行副行长杨志群拟兼任北京分行行长。北京分行作为平安银行的第三大分行,截至 2024 年末,资产规模达 3489.65 亿元,网点数量 54 个,员工 1852 人,在平安银行的业务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杨志群作为平安银行的 “70 后” 老将,拥有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他曾在中国民生银行任职多年,从基层柜员逐步成长为广州分行副行长,2008 年加入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后,在多个重要岗位任职,包括广州分行筹备组组长、行长,深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以及总行行长助理、副行长、执行董事等,其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有望为北京分行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分行的市场竞争力与业务拓展能力。

与之相应的是,平安银行北京分行行长王恺将拟任广州分行行长。广州分行同样是平安银行的重要分支,截至 2024 年末,资产规模为 2876.59 亿元,网点数量 44 个,员工 1561 人。王恺作为 “70 后” 银行人,此前在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大行北京分行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2021 年加入平安银行后,先后担任北京分行副行长、杭州分行行长以及北京分行行长等职务,对不同区域的市场特点和业务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其履新广州分行行长,有望推动广州分行在业务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此外,平安银行广州分行行长李明拟任青岛分行行长。青岛分行截至 2024 年末,资产规模为 612.38 亿元,网点数量 17 个,员工 647 人。李明自 2015 年加入平安银行,在多个分行担任重要职务,如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分行行长、惠州分行行长、福州分行行长以及广州分行行长等,其丰富的分行管理经验,将为青岛分行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与机遇。

这一系列分行人事变动,与平安银行当前的组织架构改革紧密相关。近年来,平安银行总行积极推进精简架构、简政放权的改革举措,取消行业事业部制度,逐步构建以分行为主的经营模式,旨在提升分行的一线经营能力,强化总分行之间的协调联动。在这一改革背景下,对分行行长的选拔与任用显得尤为关键。通过选派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干部到重点分行任职,平安银行希望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经营效益。

宜宾银行:行长突然辞任,引发市场关注

4 月 8 日晚间,在港上市的宜宾银行发布公告,宣布执行董事、行长杨兴旺因个人身体原因辞去职务,这一消息来得颇为突然,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杨兴旺在宜宾银行(含前身)工作长达 30 余年,从基层出纳、会计、信贷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历经多个关键岗位的历练,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经验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他曾在当地农信系统和城信社系统辗转任职,2006 年宜宾市商业银行改制成立后,他出任大顺支行行长,此后又陆续担任内江兴隆村镇银行行长、宜宾银行内江分行行长、业务部总经理等职务。2012 年,杨兴旺进入宜宾银行党委班子,2014 年担任总行副行长,并于 2016 年入选董事会,任执行董事。2020 年,他开始代为履职行长,2021 年底正式获批出任宜宾银行行长。在他担任行长期间,宜宾银行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大高光时刻,也为宜宾银行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此次杨兴旺的突然辞任,且董事会在公告中未对其任职期间的贡献予以致谢,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从公告内容来看,除了辞去行长职务,杨兴旺还一并辞去了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战略与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委员及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委员等多个重要职务。截至目前,宜宾银行董事会尚未公告由谁代为履行行长职责,这也给该行未来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就在两个月前,2 月 10 日,杨兴旺还曾与宜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峰一同赶赴筠连县,现场统筹部署救灾金融服务工作,彼时其仍在正常履职,此次突然辞任,不免让人感到意外。

宜宾银行行长的突然变动,在银行业内并非个例。此前,4 月 2 日杭州银行也曾突然发布公告,行长虞利明因个人原因辞任公司副董事长、行长等职务。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银行管理层的稳定性对于银行的持续稳健发展至关重要。

银行业人事变动背后的深层逻辑

综合来看,浙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宜宾银行的人事变动,虽然各自背景和原因不尽相同,但都反映出银行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深刻变革与战略调整。

对于浙商银行而言,陈海强的上任是对其过往业务经验与管理能力的认可,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银行自身的发展需求,他所提出的经营模式转变和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浙商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薪酬体系的调整则体现了银行在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决心,通过将薪酬与绩效、风险挂钩,激励员工更加注重业务质量和风险防范,提升银行整体运营效率。

平安银行的分行人事换防,紧密围绕其组织架构改革展开,旨在强化分行在经营中的核心地位,通过选派合适的干部到重点分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推动业务的持续增长。

宜宾银行行长的突然辞任,虽然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晰,但这一事件提醒着银行业,管理层的稳定性对于银行的稳健运营至关重要,如何在面对突发变动时,迅速稳定局面,保障银行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是银行治理层面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些人事变动不仅对各家银行自身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为整个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未来,银行业将继续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寻求变革与突破,而人事布局的调整无疑将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