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业的破局之战:资本重塑与科技金融的双轮驱动

来源:RMB观察   2025年04月02日 13时07分

银行-1.jpg


RMB观察 | 陈宗  CFN版权图片


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方面,资产质量承压、息差收窄、零售风险暴露等挑战凸显传统经营模式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财政注资、科技金融政策落地等新动能正推动行业重构底层逻辑。在这场破局之战中,银行业通过资本重塑和科技赋能,探索出一条服务实体经济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资本困局与破茧重生

截至2024年末,六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集体攀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分别新增259.56亿和214.05亿元不良贷款,而邮储银行成为唯一不良率上升的国有大行。零售领域成为风险聚集区:邮储银行个贷不良率升至1.28%,招商银行关注类贷款激增24.89%。这些数据揭示出,传统信贷扩张模式已面临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四家国有大行启动的5200亿元资本补充计划具有战略意义。财政部5000亿元注资直指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精准化解双重压力:一是TLAC监管达标需求,如邮储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9.56%,逼近监管红线;二是信贷扩张潜力释放需求,按8倍乘数效应测算,可撬动4万亿元增量资金。这种"财政输血+资本再造"的模式,不仅提升风险缓释能力(如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14.1%),更重构了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为服务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战略领域腾挪空间。

科技金融:第二增长曲线的密钥

《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政策层面对银行业转型方向的清晰指引。方案中"5年流动资金贷款""科技保险生态""知识产权金融"等创新工具,直击科技企业"高风险、轻资产"的融资痛点。数据显示,2024年末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已跌至1.44%的历史冰点,传统存贷业务难以为继。科技金融带来的中间业务增长极——包括科创债券承销、科技保险、投贷联动等——将成为息差收窄时代的重要盈利突破口。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银行业通过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正在重塑价值创造逻辑。中信银行"不以风险下沉换收益"的审慎策略,兴业银行对"链主"企业并购贷款的支持,以及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都显示出金融机构从单纯资金提供者向产业整合者的角色跃迁。这种转变在数据层面已有印证:2024年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占比提升,5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创新工具开始破解研发周期与还款期限错配难题。

风险管控的范式升级

破局之路并非坦途。关注类贷款攀升(兴业银行关注类贷款率升0.16个百分点)、信用卡风险敞口扩大等信号,要求银行业建立更精细化的风控体系。《实施方案》提出的"数字赋能""风险分担机制""信息共享平台",实质是推动风险管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型。招行运用数字化工具筛选科技企业、交通银行对房地产风险的前瞻性处置,都显示出智能风控系统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组合拳正在构建多层次风险缓冲机制:财政部注资夯实资本安全垫,科技保险共保体分散技术风险,不良容忍度提升释放创新空间。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既避免道德风险,又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如宁波国家保险创新试验区的发展,就是通过区域试点探索风险定价的可行路径。

破局之思: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

银行业的转型本质上是发展范式的革命。过去依赖规模扩张、息差盈利的模式,正在向"资本管理+科技赋能+生态共建"的新模式演进。成都银行0.66%的不良率与中原银行2.02%的差距,北京农商银行0.99%的不良率与重庆农商银行1.18%的差距,不仅体现风控能力差异,更折射出对产业趋势的把握深度。

未来,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资本运作能力,通过TLAC工具创新、永续债发行等构建弹性资本补充机制;二是科技转化能力,将数字技术深度嵌入产品设计、风险定价、客户服务全流程;三是生态整合能力,从单一信贷提供者升级为科技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平台"。

这场破局之战,既需要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护航,更考验银行业自身改革的决心与智慧。当5000亿元注资遇见20条科技金融新政,中国银行业正站在从规模银行向价值银行跃迁的历史节点。破局之路虽艰,但唯有穿越周期迷雾,方能抵达高质量发展的新彼岸。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银行业的破局之战:资本重塑与科技金融的双轮驱动

来源:RMB观察   2025年04月02日 13时07分

银行-1.jpg


RMB观察 | 陈宗  CFN版权图片


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方面,资产质量承压、息差收窄、零售风险暴露等挑战凸显传统经营模式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财政注资、科技金融政策落地等新动能正推动行业重构底层逻辑。在这场破局之战中,银行业通过资本重塑和科技赋能,探索出一条服务实体经济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资本困局与破茧重生

截至2024年末,六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集体攀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分别新增259.56亿和214.05亿元不良贷款,而邮储银行成为唯一不良率上升的国有大行。零售领域成为风险聚集区:邮储银行个贷不良率升至1.28%,招商银行关注类贷款激增24.89%。这些数据揭示出,传统信贷扩张模式已面临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四家国有大行启动的5200亿元资本补充计划具有战略意义。财政部5000亿元注资直指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精准化解双重压力:一是TLAC监管达标需求,如邮储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9.56%,逼近监管红线;二是信贷扩张潜力释放需求,按8倍乘数效应测算,可撬动4万亿元增量资金。这种"财政输血+资本再造"的模式,不仅提升风险缓释能力(如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14.1%),更重构了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为服务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战略领域腾挪空间。

科技金融:第二增长曲线的密钥

《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政策层面对银行业转型方向的清晰指引。方案中"5年流动资金贷款""科技保险生态""知识产权金融"等创新工具,直击科技企业"高风险、轻资产"的融资痛点。数据显示,2024年末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已跌至1.44%的历史冰点,传统存贷业务难以为继。科技金融带来的中间业务增长极——包括科创债券承销、科技保险、投贷联动等——将成为息差收窄时代的重要盈利突破口。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银行业通过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正在重塑价值创造逻辑。中信银行"不以风险下沉换收益"的审慎策略,兴业银行对"链主"企业并购贷款的支持,以及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都显示出金融机构从单纯资金提供者向产业整合者的角色跃迁。这种转变在数据层面已有印证:2024年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占比提升,5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创新工具开始破解研发周期与还款期限错配难题。

风险管控的范式升级

破局之路并非坦途。关注类贷款攀升(兴业银行关注类贷款率升0.16个百分点)、信用卡风险敞口扩大等信号,要求银行业建立更精细化的风控体系。《实施方案》提出的"数字赋能""风险分担机制""信息共享平台",实质是推动风险管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型。招行运用数字化工具筛选科技企业、交通银行对房地产风险的前瞻性处置,都显示出智能风控系统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组合拳正在构建多层次风险缓冲机制:财政部注资夯实资本安全垫,科技保险共保体分散技术风险,不良容忍度提升释放创新空间。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既避免道德风险,又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如宁波国家保险创新试验区的发展,就是通过区域试点探索风险定价的可行路径。

破局之思: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

银行业的转型本质上是发展范式的革命。过去依赖规模扩张、息差盈利的模式,正在向"资本管理+科技赋能+生态共建"的新模式演进。成都银行0.66%的不良率与中原银行2.02%的差距,北京农商银行0.99%的不良率与重庆农商银行1.18%的差距,不仅体现风控能力差异,更折射出对产业趋势的把握深度。

未来,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资本运作能力,通过TLAC工具创新、永续债发行等构建弹性资本补充机制;二是科技转化能力,将数字技术深度嵌入产品设计、风险定价、客户服务全流程;三是生态整合能力,从单一信贷提供者升级为科技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平台"。

这场破局之战,既需要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护航,更考验银行业自身改革的决心与智慧。当5000亿元注资遇见20条科技金融新政,中国银行业正站在从规模银行向价值银行跃迁的历史节点。破局之路虽艰,但唯有穿越周期迷雾,方能抵达高质量发展的新彼岸。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