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业的破局之路
来源:金透社 2025年04月02日 09时59分
金透社 | 万捷
在经济转型与金融变革的浪潮中,银行业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在复杂的环境中寻得破局之策,成为银行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从上市银行年报披露的资产质量,到国有大行的资本补充行动,再到科技金融领域的政策推进,银行业正多维度探索着破局之路。
直面资产质量困境,积极应对风险挑战
银行的年报为我们洞察银行业资产质量提供了窗口。总体而言,银行资产质量呈现稳健向好态势,多数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成都银行以 0.66% 的低不良率脱颖而出,北京农商银行以0.99%的不良率成为农商银行领域的佼佼者。前者为城商行,后者为农商银行。
尽管整体向好,但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犹存。部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明显增加,关注类贷款比例上升,风险集中于零售领域,消费贷、信用卡业务风险凸显。邮储银行是去年唯一不良贷款 “双升” 的国有大行,2024 年末,其不良贷款余额 803.19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28.59 亿元,不良贷款率 0.90%,较上年末上升 0.07 个百分点,其中个贷业务对资产质量拖累明显,个人贷款不良贷款率为 1.28%,同比上升 16Bp 。
国有六大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在 2024 年末集体上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较去年末增加 259.56 亿元、214.05 亿元、194.35 亿元。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率 1.05%,同比上升 0.02 个百分点,逾期贷款和关注类贷款大幅增加。兴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 981.06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36.57 亿元,关注贷款率 1.71%,较上年末上升 0.16 个百分点。
为应对这些挑战,银行积极采取措施。工商银行加强零售业务风险管理,在个人经营性贷款、消费贷款及信用卡业务上,通过强化前端准入和审查审批管理、构建适配的发展模式等,确保资产质量可控。多数银行对今年资产质量持乐观态度,兴业银行预计今年新发生不良资产规模较上年将有所下降,中信银行也预计 2025 年资产质量总体稳中向好 。
补充资本筑牢根基,协同政策赋能发展
在经济转型期,信贷扩张需求与 TLAC 监管要求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压力。2025 年 3 月 30 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预案公告,拟募集金额不超过 5200 亿元,财政部拟认购金额合计达 5000 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核心一级资本。
从国有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来看,截至 2024 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分别为 14.1%、11.42%、12.20%、14.48%、10.24% 和 9.56%,虽高于监管要求,但未雨绸缪补充资本十分必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为银行业发展保驾护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行 5000 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资本,这一举措不仅增强银行风险抵御能力,还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按 8 倍乘数效应计算,5000 亿元注资可撬动 4 万亿元信贷增量,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预计央行将通过 MLF 超额续作、加大逆回购投放、降准等方式对冲流动性压力,构建 “财政发力 + 货币护航” 政策组合,助力银行业稳健发展。
拥抱科技金融浪潮,探索创新服务模式
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银行业服务科技金融指明方向。
在服务机制建设上,鼓励金融机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内部管理架构,优化内部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科技金融相关指标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提升业务人员服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做好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共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产品体系建设方面,加大科技信贷投放力度,灵活设置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延长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优化科技保险保障服务,提供覆盖科技创新全流程的保险产品。推进科技金融政策试点,开展 “贷款 + 外部直投” 等业务,支持科技型企业债券融资。
在专业能力建设上,鼓励金融机构研发数字化经营工具,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促进企业信息共享,改进第三方中介服务。这些举措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银行业正通过应对资产质量风险、补充资本以及投身科技金融等多方面举措,探索破局发展之路。在未来,银行业需持续深化改革,不断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讯
-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广大游客推荐永胜县特产沃柑
2023年03月27日 10时44分 -
非凡十年谱华章、接续奋斗续辉煌
2022年11月25日 09时28分 -
浙商银行、湖北银行、杭州银行高管人事重要变动
2025年04月03日 10时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