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一号文件背后的治理革命:透明化治理正在重塑基层政治生态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2月24日 07时37分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大河 微摄版权图片
当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脱贫攻坚资产登记管理台账,这场看似寻常的"摸家底"行动,实则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从川西高原的扶贫车间到云贵山区的光伏电站,数以万亿计的国家投入形成的资产,终于要走出暗箱操作的阴影,在阳光下接受人民的审视。
被"遗忘"的扶贫资产之痛
在广西某脱贫县,投资800万元建设的食用菌产业园长期闲置,当地干部却说不清产权归属;甘肃某村集体光伏电站收益去向成谜,村民只见设备不见分红。这些场景折射出脱贫攻坚资产管理的深层困境:产权归属如雾里看花,运营维护责任悬空,收益分配成为糊涂账。当审计署报告显示2024年扶贫资产闲置率达12.7%时,暴露的不仅是资源浪费,更是基层治理的机制缺陷。
国家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2016-2020年间全国形成扶贫项目资产约5.6万亿元,其中30%存在权属不清问题。这些沉睡的资产如同被封印的财富,既无法产生持续效益,更可能滋生微腐败。河南某县扶贫牛场转租私人后租金"消失"的案例,正是资产监管缺失的典型写照。
台账革命:从糊涂账到明白账
中央此次部署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制度,本质上是场治理工具的革命。通过统一编码、GPS定位、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手段,将分散在田间地头的扶贫资产数字化、可视化。贵州推行的"资产身份证"制度试点显示,给每个扶贫项目赋予唯一识别码后,资产流失率下降23个百分点。
这项制度创新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权力运行机制的再造。当资产确权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当收益分配要在村务公开栏公示,传统的"村干部说了算"模式正在瓦解。四川凉山建立的资产管护"红黑榜",让村民通过手机APP就能监督大棚蔬菜基地的运营,这种透明化治理正在重塑基层政治生态。
资产活化的乡村振兴密码
台账制度的价值不止于防流失,更在于激活存量资产。在浙江安吉,通过将闲置茶厂改造为电商产业园,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在陕西延安,确权后的光伏电站引入专业运维公司,发电效率提升40%。这些实践揭示:清晰的产权界定是资源资本化的前提。
分类处置策略的智慧正在显现。对经营性资产推行"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公益性资产建立财政补贴与村民共管机制;对到户资产探索"使用权证券化"交易。这种精细化治理思维,让扶贫资产从政策产物转变为市场要素。
当1.2万个脱贫村的资产数据接入全国统一平台,当农民在手机端能查阅每笔资产的"前世今生",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重写乡村治理的底层逻辑。资产透明化不仅守护了脱贫攻坚成果,更播下了乡村振兴的信任之种——它让老百姓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住那些用真金白银铸就的共富家底。
相关资讯
-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广大游客推荐永胜县特产沃柑
2023年03月27日 10时44分 -
非凡十年谱华章、接续奋斗续辉煌
2022年11月25日 09时28分 -
“赖小民徒弟”白天辉受贿案维持死刑判决的深度观察与思考
2025年02月24日 22时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