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家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同一时段发声释放出什么信号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2月06日 07时26分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大河
在 2025 年新春佳节之际,八位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齐聚券商中国,谈经论市,分享对过去一年的感悟与对新一年的展望。他们的观点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当下经济金融领域的复杂态势,也为投资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广大民众提供了宝贵的决策参考。
从宏观经济视角来看,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 2025 年充满挑战。特朗普重返白宫被视为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2025 年美国经济大概率经历 “主动去库存”,但最终会实现 “弱而不衰” 的软着陆,进入第三库存周期。在这一过程中,海外市场波动将加大,可能出现股债双杀波段。而国内市场,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政策信号虽已清晰,情绪回暖,但仍面临中美利差、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等因素带来的压力。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预计 2025 年我国经济增长目标仍可能设为 5% 左右,考虑到外部环境不稳定,需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从可行性上,我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在 5% 以上,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望向潜在增速靠拢。具体措施包括赤字率上调至 3.8% 左右、新增专项债额度增加至 5 万亿元、特别国债发行规模约 2 万亿元等,货币政策上预计全年降准两次约 100 个基点,政策利率下调 30 - 40 个基点。
在政策建议方面,各位经济学家达成了一定共识,即财政与货币政策需协同发力。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认为,2025 年除 “抓改革” 外,还面临化风险、稳股市、应对特朗普政策冲击、去库存和扩内需五大任务。其中,“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是关键,需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并优化支出结构,同时控制新增隐性债务,通过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助力中长期资金形成以稳股市。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指出,2025 年中国经济关注海外特朗普施政冲击与国内供需再平衡。海外方面,我国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缓冲冲击;国内则需发挥 “政府 + 市场” 作用推动供需再平衡,短期内靠 “有为政府” 全方位扩内需,长期靠 “有效市场” 深化供给侧改革,这将成为驱动资本市场的主线。
花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表示,要稳定经济增长,需全方位扩大内需应对外部 “惊涛骇浪”,预计货币政策将现十年未有之宽松,全年降息 50 个基点、降准 100 个基点,财政政策将拿出更多 “真金白银”,特别国债支持力度至少翻倍至 6000 亿元。
汇丰银行环球研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晶预计 2025 年中国财政赤字率目标可能提高到 4%,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达 2 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提高至 4.2 万亿元,货币政策上降息 30 个基点、降准 50 个基点,同时稳定房地产市场仍是关键。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认为,2025 年需充分运用政策空间扩大内需,预计官方赤字率提高至 4%,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大幅增加,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注入充裕流动性并择机下调政策利率。
在市场投资方面,经济学家们也给出了各自的见解。鲁政委建议投资者关注国内 “止跌企稳” 资产和 “红利” 资产,根据股债比价动态调整持仓比例,预计 “固收 +” 产品成主流,人工智能产业链可作为增加组合弹性的主题。
刘晓曙认为投资者可关注消费领域中 IP 经济、银发经济、体验式消费等细分方向,以及供给侧优化下的新兴行业如人工智能、康养服务等结构性机会。
纪沫则提出 “以不变应万变”,认为美国通胀走势是决定全球资产走势的核心因素,建议关注潜在关税政策对美国进口通胀的影响,预计美国股市 2025 年仍可走强,美元走势不受特朗普意愿左右。
八位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同一时段发声,释放出明确信号:2025 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面临外部不确定性和内部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但也蕴含着政策调整和市场变革带来的机遇。无论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还是微观市场投资决策,都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资产的合理配置。对于投资者而言,应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动态,把握结构性机会,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市场中稳健前行;对于政策制定者,需权衡各方因素,精准施策,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资讯
-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广大游客推荐永胜县特产沃柑
2023年03月27日 10时44分 -
非凡十年谱华章、接续奋斗续辉煌
2022年11月25日 09时28分 -
江苏银行率先与DeepSeek对接成为银行业先行者
2025年02月06日 12时4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