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头部险企重磅发声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1月11日 16时45分

中国人寿.jpg


人民币杂志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盾


2025 年 1 月 10 日,保险行业迎来重磅消息,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头部险企纷纷发布公告,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中国人寿表示维持目前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 2.5%、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 2.0%、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 1.5% 不变。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也紧随其后,做出了相同的利率维持声明,工银安盛人寿同样如此。


当日早些时候,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例会,业内专家经过对宏观经济形势、资本市场情况和市场利率趋势等的深入分析研究后,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 2.34%。这一研究值的确定,为险企定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紧接着,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向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各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当人身险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 2 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 25 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 2 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反之,当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 2 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低 25 个基点及以上时,可以适当上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但调整后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原则上不得超过预定利率研究值。


在新的监管机制和研究值发布的背景下,头部险企纷纷选择维持预定利率最高值不变,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短期来看,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 2.34% 虽低于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 2.5%,但尚未触及监管规定的调整点,所以险企暂时无需调整。其次,在当前行业竞争格局下,险企主动降低收益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头部公司保持预定利率最高值不变,中小公司也大概率不会率先下调,以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是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方面,这是保险业主动应对利率市场化影响的关键举措。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市场利率的不确定性增加,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必然受到影响。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险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利率的变化,降低因利率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这也是保险产品的一次重要改革,使得保险产品定价更加科学合理。险企需要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动态调整预定利率最高值,这将促使险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


这一机制的实施将对保险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消费者而言,预定利率的动态调整可能会使固定收益的保险产品吸引力有所减弱,但也会促使消费者更加关注保险产品的保险保障功能,回归保险本质。对于险企来说,短期可能面临一定的保费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将倒逼险企在产品及服务等方面探索转型,提升可持续经营水平。同时,这也将促使险企更加注重资产负债匹配,优化投资组合,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以应对预定利率的动态变化。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头部险企的重要发声,以及监管部门建立的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将对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推动保险行业迈向更加科学、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预定利率调整对寿险产品有何影响?


预定利率是指寿险产品在计算保险费以及责任准备金时所采用的利率,它的调整对寿险产品有多方面的影响:


产品定价:预定利率越高,意味着保险公司假定的资金增值速度越快,在提供相同保障水平的情况下,投保人所需支付的保费就越低,产品的价格更具竞争力。例如,一款终身寿险产品,若预定利率从 3% 调整为 2.5%,其他条件不变,投保人可能需要多支付 10% - 20% 的保费,才能获得相同的保额保障,这使得产品在市场上对价格敏感型客户的吸引力下降。反之,若预定利率上升,产品定价降低,能吸引更多客户购买。


现金价值:现金价值是寿险保单退保时能拿到的金额,与预定利率密切相关。预定利率越高,保单的现金价值积累速度通常也越快。以一份具有现金价值的定期寿险为例,在缴费期内,预定利率 3% 的保单现金价值会比预定利率 2% 的保单在相同节点高出不少,这对于可能有退保需求的投保人来说影响重大,因为更高的现金价值意味着退保时能拿回更多资金。


投资策略:预定利率调整促使寿险公司改变投资策略。当预定利率上升,为了实现更高的收益以匹配产品承诺,寿险公司可能会增加在股票、高收益债券等风险资产上的投资比例,如将原本 60% 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40% 投资于权益类资产,调整为 50% 和 50%,以获取更高回报;反之,预定利率下降时,公司会倾向于稳健,提高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占比,减少投资风险,确保能兑现保险责任。


市场竞争格局:不同寿险公司对预定利率调整的应对策略不同,进而影响市场竞争格局。一些大型、资金雄厚、投资能力强的公司,在预定利率下降时,可能凭借品牌优势、服务网络等,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依然维持一定市场份额;而部分中小寿险公司,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可能面临客户流失的困境。例如,当预定利率普遍下调后,大型寿险公司推出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低预定利率寿险产品,吸引注重服务的客户,中小公司若缺乏特色服务,产品又因利率下调失去价格优势,市场份额就可能被挤压。


产品创新方向:预定利率变化引导寿险产品创新。随着预定利率降低,传统寿险产品吸引力减弱,保险公司会开发更具特色的产品,如结合长期护理保障、年金转换等功能的混合型寿险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开辟新的市场增长点;或者推出与特定投资标的挂钩、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但潜在回报较高的投资型寿险产品,为风险偏好型客户提供选择。


消费者需求:预定利率调整改变消费者的寿险购买决策。若预定利率上升,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储蓄型寿险产品,以获取更高的收益保障;而当预定利率下降,消费者可能将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型寿险上,关注保险对家庭风险的抵御能力,如购买高额的定期寿险保障家人生活,或优先配置重疾险应对重大疾病风险,而非单纯追求收益。


预定利率调整对消费者购买寿险产品的决策影响有多大?


预定利率调整对消费者购买寿险产品的决策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收益预期与购买动机。消费者购买储蓄型寿险产品时,往往期望通过保险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当预定利率上调,如从 2.5% 提升至 3%,意味着在相同保费投入下,未来可获得的保险金收益会显著增加。以一款 20 年期的年金险为例,每年缴费 1 万元,按 2.5% 预定利率计算,期满后领取金额约为 25 万元;若预定利率升至 3%,期满领取金额可能接近 28 万元。这种收益的提升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将寿险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财工具,购买动机从单纯的风险保障向兼顾财富增值转变。


反之,预定利率下降,收益减少,消费者会重新评估寿险产品的理财价值。原本计划购买储蓄型寿险来筹备养老资金或子女教育金的消费者,可能会延迟购买,或者寻找其他收益更高的投资渠道,如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等,购买决策变得更加谨慎。


保费成本敏感度。预定利率与保费呈反向关系。当预定利率降低,保险公司为维持收支平衡,会提高保费。例如,一款保额为 50 万元的终身寿险,预定利率 3% 时,30 岁男性每年保费可能为 8000 元;若预定利率降至 2.5%,保费可能攀升至 9500 元左右。对于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家庭或初入职场者,这增加的保费成本可能超出承受范围,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更便宜的定期寿险保障短期内的家庭责任,或者放弃购买,等待利率回升或产品优化。


而高收入、高净值人群对保费成本相对不敏感,他们更关注保险的长期保障功能、资产传承等附加价值。即使预定利率下调,只要产品能满足其高端需求,如搭配高端医疗服务、实现跨境资产配置等,依然会果断购买。


保障需求优先级。预定利率变化还会影响消费者对保障需求的优先级排序。当预定利率较高,消费者容易被储蓄功能吸引,将购买具有储蓄性质的终身寿险、两全保险等作为首选,保障功能反而沦为次要考虑因素。


一旦预定利率降低,保险产品的理财优势减弱,消费者会更加注重寿险产品纯粹的风险保障作用。比如购买高保额的定期寿险,为家人在自己工作期间提供经济保障,防止因意外或疾病导致家庭失去经济支柱;或优先配置重疾险,应对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风险。保障型产品的市场需求会相对提升,购买决策围绕家庭实际面临的风险状况展开。


产品信任度与品牌偏好。预定利率频繁调整或不稳定,会影响消费者对寿险产品的信任度。如果消费者刚购买一款寿险产品不久,预定利率就大幅下调,导致产品现金价值增长缓慢或收益远低于预期,他们会对保险公司产生质疑,甚至对整个寿险行业失去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口碑好、历史悠久、财务稳健的大型保险公司产品,认为这些公司抗风险能力强,能在利率波动中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消费者愿意为信任买单,哪怕价格稍高,也会避开那些信誉存疑的小众公司产品。


购买时机与观望态度。消费者得知预定利率即将调整时,购买决策会陷入观望。若听闻预定利率有上调趋势,潜在消费者会推迟购买现有的低利率产品,等待新产品上市;相反,若预期利率下调,已持有高预定利率产品的消费者可能会趁机加购,锁定高收益,而未购买的消费者则急于在利率调整前入场,市场短期内会出现抢购或延迟购买的波动现象。


预定利率调整从收益、成本、保障重点、信任度以及购买时机等多个维度影响消费者购买寿险产品的决策,消费者会综合自身经济状况、家庭规划、风险偏好等因素,权衡利弊后做出选择。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头部险企重磅发声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1月11日 16时45分

中国人寿.jpg


人民币杂志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盾


2025 年 1 月 10 日,保险行业迎来重磅消息,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头部险企纷纷发布公告,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中国人寿表示维持目前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 2.5%、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 2.0%、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 1.5% 不变。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也紧随其后,做出了相同的利率维持声明,工银安盛人寿同样如此。


当日早些时候,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例会,业内专家经过对宏观经济形势、资本市场情况和市场利率趋势等的深入分析研究后,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 2.34%。这一研究值的确定,为险企定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紧接着,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向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各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当人身险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 2 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 25 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 2 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反之,当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 2 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低 25 个基点及以上时,可以适当上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但调整后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原则上不得超过预定利率研究值。


在新的监管机制和研究值发布的背景下,头部险企纷纷选择维持预定利率最高值不变,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短期来看,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 2.34% 虽低于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 2.5%,但尚未触及监管规定的调整点,所以险企暂时无需调整。其次,在当前行业竞争格局下,险企主动降低收益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头部公司保持预定利率最高值不变,中小公司也大概率不会率先下调,以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是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方面,这是保险业主动应对利率市场化影响的关键举措。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市场利率的不确定性增加,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必然受到影响。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险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利率的变化,降低因利率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这也是保险产品的一次重要改革,使得保险产品定价更加科学合理。险企需要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动态调整预定利率最高值,这将促使险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


这一机制的实施将对保险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消费者而言,预定利率的动态调整可能会使固定收益的保险产品吸引力有所减弱,但也会促使消费者更加关注保险产品的保险保障功能,回归保险本质。对于险企来说,短期可能面临一定的保费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将倒逼险企在产品及服务等方面探索转型,提升可持续经营水平。同时,这也将促使险企更加注重资产负债匹配,优化投资组合,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以应对预定利率的动态变化。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头部险企的重要发声,以及监管部门建立的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将对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推动保险行业迈向更加科学、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预定利率调整对寿险产品有何影响?


预定利率是指寿险产品在计算保险费以及责任准备金时所采用的利率,它的调整对寿险产品有多方面的影响:


产品定价:预定利率越高,意味着保险公司假定的资金增值速度越快,在提供相同保障水平的情况下,投保人所需支付的保费就越低,产品的价格更具竞争力。例如,一款终身寿险产品,若预定利率从 3% 调整为 2.5%,其他条件不变,投保人可能需要多支付 10% - 20% 的保费,才能获得相同的保额保障,这使得产品在市场上对价格敏感型客户的吸引力下降。反之,若预定利率上升,产品定价降低,能吸引更多客户购买。


现金价值:现金价值是寿险保单退保时能拿到的金额,与预定利率密切相关。预定利率越高,保单的现金价值积累速度通常也越快。以一份具有现金价值的定期寿险为例,在缴费期内,预定利率 3% 的保单现金价值会比预定利率 2% 的保单在相同节点高出不少,这对于可能有退保需求的投保人来说影响重大,因为更高的现金价值意味着退保时能拿回更多资金。


投资策略:预定利率调整促使寿险公司改变投资策略。当预定利率上升,为了实现更高的收益以匹配产品承诺,寿险公司可能会增加在股票、高收益债券等风险资产上的投资比例,如将原本 60% 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40% 投资于权益类资产,调整为 50% 和 50%,以获取更高回报;反之,预定利率下降时,公司会倾向于稳健,提高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占比,减少投资风险,确保能兑现保险责任。


市场竞争格局:不同寿险公司对预定利率调整的应对策略不同,进而影响市场竞争格局。一些大型、资金雄厚、投资能力强的公司,在预定利率下降时,可能凭借品牌优势、服务网络等,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依然维持一定市场份额;而部分中小寿险公司,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可能面临客户流失的困境。例如,当预定利率普遍下调后,大型寿险公司推出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低预定利率寿险产品,吸引注重服务的客户,中小公司若缺乏特色服务,产品又因利率下调失去价格优势,市场份额就可能被挤压。


产品创新方向:预定利率变化引导寿险产品创新。随着预定利率降低,传统寿险产品吸引力减弱,保险公司会开发更具特色的产品,如结合长期护理保障、年金转换等功能的混合型寿险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开辟新的市场增长点;或者推出与特定投资标的挂钩、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但潜在回报较高的投资型寿险产品,为风险偏好型客户提供选择。


消费者需求:预定利率调整改变消费者的寿险购买决策。若预定利率上升,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储蓄型寿险产品,以获取更高的收益保障;而当预定利率下降,消费者可能将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型寿险上,关注保险对家庭风险的抵御能力,如购买高额的定期寿险保障家人生活,或优先配置重疾险应对重大疾病风险,而非单纯追求收益。


预定利率调整对消费者购买寿险产品的决策影响有多大?


预定利率调整对消费者购买寿险产品的决策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收益预期与购买动机。消费者购买储蓄型寿险产品时,往往期望通过保险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当预定利率上调,如从 2.5% 提升至 3%,意味着在相同保费投入下,未来可获得的保险金收益会显著增加。以一款 20 年期的年金险为例,每年缴费 1 万元,按 2.5% 预定利率计算,期满后领取金额约为 25 万元;若预定利率升至 3%,期满领取金额可能接近 28 万元。这种收益的提升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将寿险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财工具,购买动机从单纯的风险保障向兼顾财富增值转变。


反之,预定利率下降,收益减少,消费者会重新评估寿险产品的理财价值。原本计划购买储蓄型寿险来筹备养老资金或子女教育金的消费者,可能会延迟购买,或者寻找其他收益更高的投资渠道,如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等,购买决策变得更加谨慎。


保费成本敏感度。预定利率与保费呈反向关系。当预定利率降低,保险公司为维持收支平衡,会提高保费。例如,一款保额为 50 万元的终身寿险,预定利率 3% 时,30 岁男性每年保费可能为 8000 元;若预定利率降至 2.5%,保费可能攀升至 9500 元左右。对于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家庭或初入职场者,这增加的保费成本可能超出承受范围,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更便宜的定期寿险保障短期内的家庭责任,或者放弃购买,等待利率回升或产品优化。


而高收入、高净值人群对保费成本相对不敏感,他们更关注保险的长期保障功能、资产传承等附加价值。即使预定利率下调,只要产品能满足其高端需求,如搭配高端医疗服务、实现跨境资产配置等,依然会果断购买。


保障需求优先级。预定利率变化还会影响消费者对保障需求的优先级排序。当预定利率较高,消费者容易被储蓄功能吸引,将购买具有储蓄性质的终身寿险、两全保险等作为首选,保障功能反而沦为次要考虑因素。


一旦预定利率降低,保险产品的理财优势减弱,消费者会更加注重寿险产品纯粹的风险保障作用。比如购买高保额的定期寿险,为家人在自己工作期间提供经济保障,防止因意外或疾病导致家庭失去经济支柱;或优先配置重疾险,应对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风险。保障型产品的市场需求会相对提升,购买决策围绕家庭实际面临的风险状况展开。


产品信任度与品牌偏好。预定利率频繁调整或不稳定,会影响消费者对寿险产品的信任度。如果消费者刚购买一款寿险产品不久,预定利率就大幅下调,导致产品现金价值增长缓慢或收益远低于预期,他们会对保险公司产生质疑,甚至对整个寿险行业失去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口碑好、历史悠久、财务稳健的大型保险公司产品,认为这些公司抗风险能力强,能在利率波动中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消费者愿意为信任买单,哪怕价格稍高,也会避开那些信誉存疑的小众公司产品。


购买时机与观望态度。消费者得知预定利率即将调整时,购买决策会陷入观望。若听闻预定利率有上调趋势,潜在消费者会推迟购买现有的低利率产品,等待新产品上市;相反,若预期利率下调,已持有高预定利率产品的消费者可能会趁机加购,锁定高收益,而未购买的消费者则急于在利率调整前入场,市场短期内会出现抢购或延迟购买的波动现象。


预定利率调整从收益、成本、保障重点、信任度以及购买时机等多个维度影响消费者购买寿险产品的决策,消费者会综合自身经济状况、家庭规划、风险偏好等因素,权衡利弊后做出选择。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