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专家的乡村振兴新思维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1年06月21日 21时59分

2019-北京街-万通金融中心-6.jpg

图片来源:微摄

金融专家的乡村振兴新思维

汗青/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如何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用好用足金融的力量?请听听来自金融领域专家们的新思维。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银保监会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持续加大“三农”信贷投放。截至4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0.8万亿元,继续保持增长。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坚持城市和乡村全面布局。一是完善城乡融合金融服务体系。围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提升就业创业与普惠金融,商贸流通与消费金融,服务实体与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美丽乡村与绿色金融,理财投资与财富金融之间的适应性。二是打通城乡金融服务循环。围绕产业链、项目链、价值链流动方向,深化政府G端、公司B端和个人C端的互促共进,打通中心城市、重点县域、郊区新镇、乡村发展链条,做好全流程服务对接、全生态体系建设和全流量闭环管理,构建“城市与乡村”“对公与个人”“实体与数字”“线上与线下”一体化联动服务新布局。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补齐农村民生短板至为重要。现在我国有5亿多人长期生活在农村,有2.8亿农民工常年往返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建设美好乡村生活,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对金融机构来讲更是应该责无旁贷。 

结合农业银行的实际,谷澍认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金融机构可从这些方面发力:一是支持乡村的产业振兴,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二是支持乡村的消费升级,让农民的生活更有品质,三是要支持乡村的公共服务的短板,让农民生活更有保障,四是金融机构可以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让乡村金融服务更加便捷。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乡村治理体系面临挑战。依托金融科技,建设银行在帮助乡镇和村“两委”创新治理方式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发挥服务点社会功能。依托基本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及行政村的50多万个建行“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将智慧政务连接到村、金融服务延伸到村、交易场景搭建到村、培训课堂下沉到村、阳光村务应用到村。

支持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当地党委政府在基层治理方面的主导地位,主动融入地方治理布局,聚合“党建资源+新金融资源”,建设银行通过结对共建等方式解民忧、纾民困、察民情、暖民心。

提升乡村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过去一段时间,乡村积累了一定的扶贫资产和村集体资产。建设银行持续优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和智慧村务综合服务平台,以数字手段推动建立产权归属明晰、权利义务匹配、运营管护高效、收益分配合理、资产处置合规的管理机制,帮助乡村集体资产发挥更大作用。

把恢复和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目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建绿色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建设银行积极支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聚焦有机农业、绿色畜牧业、生态渔业等重点领域,主动对标ESG(环境、社会、治理)、赤道原则等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企业增长与生态发展的共生模式。

未来,建设银行将把绿色发展因子融入助力乡村振兴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为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银保监会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一是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引导信贷资金优先供给乡村振兴;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三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四是加强试点示范,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五是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何世红: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乡村振兴需要更加便捷的数字平台助力。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模式,协助各地政府打造县域和乡镇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开放数字平台,满足村民多元化、线上化、智能化需求,有效助力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完善。要探索“数字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加强与政府对接,以银政合作为中心,建立“政府、银行、保险、担保、期货、企业”风险共担机制,积极引入风险缓释基金、政府审核推荐融资人机制等。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核心是要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发展系统性的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性配套措施,是推动“三农”领域绿色化改造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金融机构绿色化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在具体实施中,一要提升乡村绿色金融供给体系可持续性,二要提高绿色金融普惠力度可持续性,三要加强数字化绿色金融科技可持续性,四要逐步纳入可持续性ESG风险管控理念。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一是继续发挥再贷款的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金融服务,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加强贷款质量监测和续贷展期管理,保持主要的金融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二是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资源倾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资源投入。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继续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政策,持续改善脱贫地区支付、征信等基础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三是要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做好粮食安全、种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逐步提升发放信用贷款的比重。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一是巩固、提升、拓展金融扶贫成果。继续发挥再贷款的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源投入,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继续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政策,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加强贷款质量监测和续贷展期管理,保持金融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二是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综合运用各类融资促进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资源布局,做好粮食安全、种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稳步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在商业可持续原则下提高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重。三是持续优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应用,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移动支付示范镇,不断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要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撬动支持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等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引导作用,持续增强金融机构资金实力,弥补支持乡村振兴资金缺口,营造能贷愿贷的政策环境,激励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配置到农村地区。要加强农村金融创新。聚焦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各金融机构瞄准全省“特色种养、绿色食品、乡村现代服务”三大重点产业,“量体裁衣”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乡村振兴金融产品体系,将完善已有信贷产品和创新信贷产品相结合,推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融资需求。要强化普惠金融支持作用。借鉴普惠金融“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推动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断丰富拓展线上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大力推广“信用+信贷”普惠授信方式,让更多没有信用信息的农户享受到普惠金融的温暖。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孔发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农村金融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动摇,必须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增强高质量农村金融供给,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金融支撑。应加大涉农信贷产品创新,深入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扩面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开展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积极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逐步提高首贷、信用贷比重。对接跟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与担保、保险、评级评估等机构多方合作,建立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新融资服务模式,积极拓展农村抵质押品范围,更好地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增强农村地区市场主体的融资能力。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金融专家的乡村振兴新思维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1年06月21日 21时59分

2019-北京街-万通金融中心-6.jpg

图片来源:微摄

金融专家的乡村振兴新思维

汗青/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如何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用好用足金融的力量?请听听来自金融领域专家们的新思维。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银保监会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持续加大“三农”信贷投放。截至4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0.8万亿元,继续保持增长。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坚持城市和乡村全面布局。一是完善城乡融合金融服务体系。围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提升就业创业与普惠金融,商贸流通与消费金融,服务实体与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美丽乡村与绿色金融,理财投资与财富金融之间的适应性。二是打通城乡金融服务循环。围绕产业链、项目链、价值链流动方向,深化政府G端、公司B端和个人C端的互促共进,打通中心城市、重点县域、郊区新镇、乡村发展链条,做好全流程服务对接、全生态体系建设和全流量闭环管理,构建“城市与乡村”“对公与个人”“实体与数字”“线上与线下”一体化联动服务新布局。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补齐农村民生短板至为重要。现在我国有5亿多人长期生活在农村,有2.8亿农民工常年往返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建设美好乡村生活,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对金融机构来讲更是应该责无旁贷。 

结合农业银行的实际,谷澍认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金融机构可从这些方面发力:一是支持乡村的产业振兴,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二是支持乡村的消费升级,让农民的生活更有品质,三是要支持乡村的公共服务的短板,让农民生活更有保障,四是金融机构可以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让乡村金融服务更加便捷。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乡村治理体系面临挑战。依托金融科技,建设银行在帮助乡镇和村“两委”创新治理方式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发挥服务点社会功能。依托基本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及行政村的50多万个建行“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将智慧政务连接到村、金融服务延伸到村、交易场景搭建到村、培训课堂下沉到村、阳光村务应用到村。

支持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当地党委政府在基层治理方面的主导地位,主动融入地方治理布局,聚合“党建资源+新金融资源”,建设银行通过结对共建等方式解民忧、纾民困、察民情、暖民心。

提升乡村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过去一段时间,乡村积累了一定的扶贫资产和村集体资产。建设银行持续优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和智慧村务综合服务平台,以数字手段推动建立产权归属明晰、权利义务匹配、运营管护高效、收益分配合理、资产处置合规的管理机制,帮助乡村集体资产发挥更大作用。

把恢复和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目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建绿色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建设银行积极支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聚焦有机农业、绿色畜牧业、生态渔业等重点领域,主动对标ESG(环境、社会、治理)、赤道原则等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企业增长与生态发展的共生模式。

未来,建设银行将把绿色发展因子融入助力乡村振兴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为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银保监会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一是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引导信贷资金优先供给乡村振兴;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三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四是加强试点示范,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五是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何世红: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乡村振兴需要更加便捷的数字平台助力。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模式,协助各地政府打造县域和乡镇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开放数字平台,满足村民多元化、线上化、智能化需求,有效助力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完善。要探索“数字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加强与政府对接,以银政合作为中心,建立“政府、银行、保险、担保、期货、企业”风险共担机制,积极引入风险缓释基金、政府审核推荐融资人机制等。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核心是要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发展系统性的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性配套措施,是推动“三农”领域绿色化改造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金融机构绿色化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在具体实施中,一要提升乡村绿色金融供给体系可持续性,二要提高绿色金融普惠力度可持续性,三要加强数字化绿色金融科技可持续性,四要逐步纳入可持续性ESG风险管控理念。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一是继续发挥再贷款的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金融服务,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加强贷款质量监测和续贷展期管理,保持主要的金融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二是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资源倾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资源投入。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继续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政策,持续改善脱贫地区支付、征信等基础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三是要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做好粮食安全、种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逐步提升发放信用贷款的比重。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一是巩固、提升、拓展金融扶贫成果。继续发挥再贷款的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源投入,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继续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政策,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加强贷款质量监测和续贷展期管理,保持金融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二是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综合运用各类融资促进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资源布局,做好粮食安全、种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稳步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在商业可持续原则下提高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重。三是持续优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应用,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移动支付示范镇,不断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要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撬动支持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等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引导作用,持续增强金融机构资金实力,弥补支持乡村振兴资金缺口,营造能贷愿贷的政策环境,激励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配置到农村地区。要加强农村金融创新。聚焦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各金融机构瞄准全省“特色种养、绿色食品、乡村现代服务”三大重点产业,“量体裁衣”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乡村振兴金融产品体系,将完善已有信贷产品和创新信贷产品相结合,推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融资需求。要强化普惠金融支持作用。借鉴普惠金融“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推动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断丰富拓展线上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大力推广“信用+信贷”普惠授信方式,让更多没有信用信息的农户享受到普惠金融的温暖。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孔发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农村金融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动摇,必须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增强高质量农村金融供给,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金融支撑。应加大涉农信贷产品创新,深入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扩面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开展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积极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逐步提高首贷、信用贷比重。对接跟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与担保、保险、评级评估等机构多方合作,建立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新融资服务模式,积极拓展农村抵质押品范围,更好地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增强农村地区市场主体的融资能力。 

相关资讯